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现代印度的伟大作家,被誉为“印地语小说之王”。他是印度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他号召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普列姆昌德赞美印度女性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如勤俭持家、善良隐忍、贤淑尽责、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同时他同情广大印度女性的生活和境遇,他反对毒害印度妇女的妆奁制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反对腐朽的印度教法规和封建旧习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使广大女性认识到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呼吁她们敢于反抗印度社会的封建观念与习俗。与此同时由于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他的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及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所做所为也表明他的某些思想仍然被封建传统思想所束缚。在普列姆昌德的中篇小说《妮摩拉》中他的女性观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普列姆昌德赞美与提倡印度女性的传统美德,比如勤俭持家、善良隐忍、贤淑尽责、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在《普列姆昌德论文学》一书中,普列姆昌德认为“悉多则是履行神圣职责的圣洁的化身”。在普列姆昌德心中,悉多是印度广大女性的典范,由此可见普列姆昌德对于印度女性传统美德的赞美。妮摩拉嫁到孟西家后,孟西将财务大权交给她管,她本来可以大手大脚花钱,因为孟西本来就是为了讨妮摩拉欢心,想在物质方面满足她。但勤俭持家的妮摩拉并没有这样做,她尽心尽力管好家里的帐,并没有胡乱花钱,一心一意为家里着想。妮摩拉虽然不喜欢这个家,年老的丈夫、尖酸刻薄的姐姐、淘气的孩子,一切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但是她还是强迫自己,让自己从少女的角色转换为妻子、母亲、女主人。贤淑尽责的她照顾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们,与此同时还不得不承受丈夫、姐姐的各种挑剔和苛待。吉雅拉姆偷了她的首饰,但当孟西询问妮摩拉时,妮摩拉并没有告发吉雅,而是试图替吉雅隐瞒。面对这样的不幸,妮摩拉只是一个人绝望、伤心地哭泣,为了这个家庭,她牺牲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着无限的痛楚和委屈。后来,当妮摩拉听到在病床上的孟萨拉姆需要输血时,善良、无私奉献的她毫不犹豫想将自己的血输给孟萨拉姆。这些都表现了妮摩拉的美好品质。
普列姆昌德的长篇小说《戈丹》中的丹妮娅,也是一位拥有自我牺牲精神和慈母般心肠的女性。她想方设法填饱家里其他人的肚子,但自己却只喝一点水。她收留了怀孕的寡妇裘妮娅和被婆罗门欺骗而怀孕的首陀罗女子西里雅,如果说收留裘妮娅是因为裘妮娅怀了她儿子的骨肉的话,那么西里雅呢?她们非亲非故,只是因为丹妮娅同情和怜悯西里雅,她才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收留了她。的确,丹妮娅重视名声,但是在生命面前,善良仁慈的她更珍惜生命。此外,在《戈丹》中,普列姆昌德通过梅达对戈文迪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印度女性传统美德的赞扬和提倡。
你对她很了解。她是个百万富翁的妻子,但她把享乐看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丈夫轻视她,不尊敬她,她还是忠心耿耿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在母性的祭坛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对她说来,牺牲是一种最伟大的美德;她是值得人们为她塑一座雕像来膜拜的。
第二,对于嫁妆制度普列姆昌德是持反对态度的。小说刚开始,辛赫家假装不要嫁妆,妮摩拉的父亲乌德帕鲁拉尔先生信以为真,特别开心。
因此,既然男家有言在先,不要嫁妆,当然他也就得其所哉。他以前还担心,不知道伸手向谁借钱才好。据估计至少也得两三万卢比。他也曾跟几个高利贷者商量过。现在听到男家这么一说,他真是高兴得不亦乐乎。
通过以上描述,作者展示了印度人民对于没有嫁妆的渴望。小说女主人公妮摩拉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嫁妆制造成的。当克良里为妮摩拉挑选婆家时,嫁妆成为寻找合适婆家的一道阻碍。
她虽然很漂亮,性情也好,门第也不差,但这些有什么用呢?陪嫁高于一切。人算得了什么?只有陪嫁才值钱。老天的安排多么的可怕啊。
比起美丽的外貌、尚好的品德,价值高昂的嫁妆在印度人民的传统婚姻观念中更为重要。妮摩拉因为没有嫁妆,不得不接受夫家的悔婚,然后接受一位中年丧偶的鳏夫。嫁妆制造成了不匹配的婚姻,从而使这位花季少女的青春和人生逐渐被毁灭和埋葬。
在长篇小说《戈丹》中,丹妮娅和丈夫何利出嫁大女儿时由于陪嫁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变相卖掉小女儿。在长篇小说《服务院》中,女主人公苏曼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因为没有嫁妆不得不嫁给一个小职员,开始过起自己并不喜欢的清贫生活。她结识了交际花波莉,随后变成歌妓,沦为妓女。苏曼与妮摩拉一样,都深受嫁妆制的残害。而在短篇小说《古苏姆》中,女主人公古苏姆未能满足丈夫对嫁妆的要求而遭到抛弃,但最终自力更生,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重获他人的尊敬并开始新的生活。印度的嫁妆制由来已久,而且直到现在依然盛行。经过印度历届政府的努力,虽然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但这种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腐朽变质的传统习俗真正要消除还需要很长时间。
第三,普列姆昌德反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妮摩拉结婚之后,她本来应该享受充满爱情和快乐的夫妻生活,可是,妮摩拉得到的却是索然无味的婚姻生活。在父母包办下的不匹配婚姻使妮摩拉面对要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时,心里没有一丝爱恋,甚至想要逃避。因此,这种不自主的婚姻对于妮摩拉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明明是不喜欢的人,却是自己的丈夫,妮摩拉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毫无快乐和希望可言。婚后,妮摩拉与孟西无论在外貌上还是在内心上的差距都加速导致了这段婚姻的不和谐与不圆满。正是由于不自主的婚姻制度,本可以避免结合的两个人就这样被扭曲地结合在一起。
她也常跟他商量家务事。她认为他只配谈这些事。偶尔,他说两句俏皮话,她的脸色就会黯淡下来。每当她梳妆完毕,站到镜子前,看到自己的美貌与多彩的风姿时,她的心中总要掀起一阵强烈的欲望。她的内心燃起了炽热的火焰,恨不得放火烧了这个家。
普列姆昌德通过这种婚姻制度对妮摩拉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通过妮摩拉的血泪控诉来表达自己对不自主的婚姻制度的反对。
这种婚姻制度不仅对妮摩拉是一种折磨,对于孟西多达拉姆来说也是一种不幸:
妮摩拉不喜欢他,他实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处理夫妇生活的所有法宝都使尽了,心愿仍然不能达到。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孟西看到妮摩拉对自己感到厌烦,深感苦恼,他带妮摩拉出去散步,看戏剧,想办法把自己变年轻,用尽了所有方法,但都徒劳无果。事实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仅危害了女性的婚姻与未来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个不和谐的家庭。正如孟西看到儿子孟萨拉姆身患病重时说道:“事实上,结婚就象用斧子砍在自己的脚上。这就是所有祸害的根源。”
由此可见,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对整个印度社会的家庭及所有家庭成员的折磨。普列姆昌德通过描写妮摩拉与孟西的心理变化,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制度的反对与控诉。
第四,普列姆昌德鼓励女性要具备敢于反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意识。普列姆昌德的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形象代表了他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苏塔就是这部小说中的理想人物。这个人物形象虽然不太真实,但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普列姆昌德对这样的人物是肯定的。苏塔批判中产阶级代表辛赫的虚伪,面对封建传统习俗,她敢于提出质疑,最后使辛赫良心发现,让自己的弟弟不要嫁妆娶了妮摩拉的妹妹克里希娜。苏塔揭露辛赫的虚伪行为后,辛赫“看到了自己自私的狰狞面貌。事实上,这就是他的罪过”。当苏塔得知辛赫不敢面对妮摩拉时,这般斥责道:
你自己种下了罪孽的种子,为什么怕尝到它的果实?你把刀子砍在别人头上,现在也看看别人辗转蠕动吧!我祖父不是给了你们五千卢比吗?现在弟弟结婚又可以得到五六千卢比,真不少,我的妈,一万一千卢比,得花上好几个月功夫才能够把它们收藏起来。给孩子们花,可以花上三辈子。现在是不是正在跟别人谈亲事?
苏塔敢于斥责这些事情。由此可见,普列姆昌德希望印度女性具有反抗不合理制度和观念的意识,敢于追求幸福和正义。
在《戈丹》中,丹妮娅也是一位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何利百般讨好村里欺负和压榨他们的头人和婆罗门。当何利借了一笔钱准备去孝敬那些官老爷和婆罗门时,被丹妮娅拦了下来,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怒骂他们是穷人的“吸血鬼”,可耻地抢劫穷人的劳动果实,揭露了他们的贪婪和无耻。面对“吸血鬼”得寸进尺的行为,丹妮娅没有像何利一样,她敢于挑战权威,甚至让“吸血鬼们”有些害怕她。通过这次斗争,她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尊严和利益。除此之外,在短篇小说《苏帕吉》中,普列姆昌德也表明了自己对女性寄予的希望。主人公苏帕吉从小守寡,但她没有像普列姆昌德其它小说中的寡妇一样悲惨凄凉地度过余生,她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孝敬老人。普列姆昌德希望女性都能像苏帕吉一样独立、追求自我的价值。
在印度,女性是软弱和顺从的代名词,她们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普列姆昌德对于这种思想持有批判态度,他鼓励女性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鼓励女性反抗不合理的社会习俗和印度教法规。
然而,受所处时代的限制,普列姆昌德的思想自然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围绕悉多的特征而进行。在普列姆昌德的心中,始终潜藏着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永恒的“悉多”。他一方面鼓励她们追求独立自由与幸福,另一方面,却又赞美和强调女性自我牺牲、无私奉献、逆来顺受的品质。比如,妮摩拉具有广大印度女性所共有的传统美德,作者认为她的逆来顺受是应该被称颂和赞扬的,然而这却是女性缺乏独立意识的体现。作者想要呼吁广大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但却放不下现实中的这些封建传统道德思想。又如,在小说《世界上的无价之宝》中,公主让她的追求者给她带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她就嫁给他。在这位追求者带来的宝物中,其中一样是一位烈妇坐在焚烧丈夫尸体的柴堆上殉情后的骨灰。这虽然是出自虚拟小说,但是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即普列姆昌德赞美女性的贞烈观。又比如,在小说《恩赐》中,有一对相爱的年轻人维尔金和伯勒达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没能走到一起,维尔金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了婚,后来守了寡,伯勒达伯觉得他和维尔金之间的障碍消除了,他连夜去看她,深夜,他从门外看到她是一位端庄的守节妇女的形象,他心中感到罪恶感和惭愧,于是连夜走到恒河边,当了出家人。这样的情节体现了普列姆昌德的思想,妇女就应该像悉多一样,恪守本分,无论丈夫发生任何意外,也要不离不弃,即使是被丈夫抛弃,也不能有任何怨言。尽管维尔金与前夫没有共同语言,不喜欢他,他们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丈夫死后,这位女士还是不离不弃地守着自己作为妻子的本分。由此可见,现实与作者的理想是有差距的,由于作者深受印度封建社会的束缚,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某些维护旧习俗的思想。在对待具体问题上,普列姆昌德还是有些不能免俗,他的有些思想还是和普通大众思想没有区别。比如,他经历第一次痛苦的婚姻后,虽然鼓起勇气,不顾社会舆论,主动和一位童年守寡的女性联系,后来和她组成了家庭,看似做得很潇洒,但是其实,从心底来说,他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充满歉意的,他觉得他破坏了妻子童年守寡的贞洁。这从普列姆昌德弥留之际告诉妻子的话中可以看得出来:
有时他甚至告诉她,他在有妻子的情况下就把她娶了来(按:指他的前妻回娘家后,他们并没有明确解除婚姻关系),破坏了她童年就守寡的贞洁……由此可见,某些传统观念是怎样仍然不断地在困扰着他的心灵。
此外,普列姆昌德在《妮摩拉》等很多作品中,都批判了嫁妆制给女性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然而,普列姆昌德在出嫁自己女儿时,却也不得不向这种制度妥协。为了维护家里的体面和女儿的幸福,他付给女婿家几千卢比的嫁妆。当时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拿不出那么多钱为女儿置办嫁妆,但最终还是东拼西凑,来满足亲家对嫁妆的要求。作者虽然是“拿笔的战士”,号召人民起来反抗传统旧习俗,但美好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普列姆昌德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旧观念的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普列姆昌德赞美印度女性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如勤俭持家、善良隐忍、贤淑尽责、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同时作者反对毒害印度妇女的妆奁制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反对腐朽的印度教法规和封建旧习俗,但他又受制于封建传统礼教,深受印度传统道德的影响。普列姆昌德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创作,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引起读者的同情,从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幸福和自由,实际上他是在为人民谋幸福而发表见解,他和他小说中的人物给广大印度人民指明了行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安武. 普列姆昌德评传[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北京, 1999: 305.
[2] 普列姆昌德, 著. 索 纳, 译. 妮摩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31,36,42,90,101,102.
[3] 普列姆昌德, 著. 严绍端, 译. 戈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81.
[4] 普列姆昌德, 著. 唐仁虎, 刘安武, 译. 普列姆昌德论文学[M]. 漓江出版社, 198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