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今浙江吴兴人,被称为“元四家”之一。其能诗文,工书法,尤擅山水画,为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他的山水画以董源、巨然为宗,泛学唐宋诸家,变化而自成面貌。《青卞隐居图》画于公元1366年4月(年时59岁),是王蒙的代表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技法甚为精妙,为作者风格成熟期的精心之作,被明末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王书明”,是一件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
《青卞隐居图》表明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先,布局上空间的幽深,组织结构的层峦叠嶂,表现了作者对隐逸情节的追求;其次,书法用笔和繁密的皴法,是作者隐逸思想的自然流露,实现了自然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表现了江南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一、时代背景
元朝作为一个异族统治的封建国家,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至元中叶以后大量进行对外扩张战争,使兵役和徭役异常繁重,在加上南方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元朝前期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一直存在着若干紧张的因素,至元中叶以后,南方相继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萧条,使身处此社会背景的王蒙多次隐居于山林之中。
思想方面,元代儒学式微,佛教和道教学说逐渐兴盛,追求个性解放。老庄哲学主张从虚无境界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从而排解苦闷的心情。元代画家崇尚“道学”,感悟道家思想,在艺术创作中都体现了道家哲学。这些思想对王蒙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青卞隐居图》
纵观王蒙一生的山水画创作,冯晓贞曾把王蒙的绘画分为三个时期;“1341-1347年‘草堂山水’时期;1348-1355年‘书斋山水’时期;1356-1369年‘隐居山水’时期。”王蒙隐居的隐逸思想具有时间跨度转变的过程。“草堂时期”,王蒙摆脱仕宦之途的羁绊,刚刚萌动隐居的念头,此时作品摹古气息明显,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一种世俗生活的明快感。发展到“书斋山水”时期,王蒙已经形成较有个性的自我风格,画面意境趋向清幽宁静,脱离了尘世的气息,但是不够幽深。“隐居山水”时期,此时的作品意境最为空幽,几近脱离尘世,绘画技法和精神共同造就了艺术的辉煌,绘画程式全部凸显在“隐”字主体上。“书斋山水”和“草堂山水”时期为王蒙“隐居山水”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蒙最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形成于这一时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最具典型的成果为《青卞隐居图》。《青卞隐居图》也集中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1、意境深远的布局
《青卞隐居图》在章法上灵活的将郭熙的“三远法”和黄公望的“三远法”紧密的结合,形成“岑峦纡回辨纵深”、“林木参差辨高下”、“溪流绕转变平阔”的景象,给观者一种幽深的意境,力求创作出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佳境。反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佳境的高度融合,也是王蒙隐逸思想和构图艺术的完美结合。
组织结构上,《青卞隐居图》图写层峦密林,穿插映带,深不可测;溪流幽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画中的茅屋,在深山叠嶂之间,似现实似梦幻,给人以深邃意境,表现的是一种超尘拔俗的疏离感。《青卞隐居图》“不同于以往的布局,《夏日高隐图》、《夏日山居图》、《花溪渔隐图》等许多一样长立轴的崇山高岭的作品,茅舍虽然分多层,层层进深,但起始点都是从画面最前端开始的。长立轴的形式便于表现高山大岭,由此王蒙‘隐’的思想在图式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2、精妙的笔墨
宋代的山水画创作,以自然为师,重写实,笔墨技法主要服从于客观对象。与宋代相比元代山水画中的自然情趣相对较少,重神韵,重表现,重心源,笔墨意境明显加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出“书画同源”,强调“以书入画”的艺术思想。指出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书法进一步融入绘画之中,加强主体化笔墨艺术的表现力,使笔墨形式具有服务于主体心境的意义。鲍少游在《故宫博物院名画之欣赏》中称王蒙的用笔:“所作山色苍茫,皴法如春蚕吐丝。如行书草隶,精炼纯熟,墨妙笔精。”在《青卞隐居图》中王蒙用笔灵活,气脉连贯,如篆书如行书又如草书。画中一些叶子的画法如写楷书,一些树如写行书,用线优美,意境深远。王蒙的笔墨形式既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又具有服务于主体心境的内容。于是王蒙追求隐逸的思想,在笔墨变化之间自然的流露出来。
当时在崇尚简逸的时风下,《青卞隐居图》却以繁密取胜,在皴法上它融合了郭熙、巨然、董源等各家皴法于一体,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卷云皴灵活互用。画面最为繁密,笔繁景繁,表现的却是空灵幽径的意境,几近于隔绝尘世,脱离了尘世间的气息。“他要用‘繁线密点’将画面气韵与形式美感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繁密的皴擦,在加以‘水晕墨章’的渲染来营造‘隐’的意象。”这是作者隐逸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青卞隐居图》之后,虽然王蒙于1368年出山为官,但从王蒙的画作所传达的意境来看,他是一位心怀隐逸之心的隐者。“隐”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隐居于山林之中。王蒙绘画的精神一直都没有变,他追求的是表现隐逸的情节。
三、结论
《青卞隐居图》经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王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自由挥洒的笔墨,繁密的构图,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对《青卞隐居图》的分析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绘画创作不仅要注重自然物像特征刻画,还要把主观的心态表现放于作品之中。在以后的学习绘画创作中,要强调观念和绘画技法,不再只是单纯的表现客观景物。
【参考文献】
[1] 吕少卿. 林泉高致 元四家绘画[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09.
[2] 冯晓贞. 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44.
[3] 冯晓贞. 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9.
[4] 鲍少游. 故宫博物院名画之欣赏[M].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73: 67.
[5] 贾 峰, 屈 健. 元代隐逸画家王蒙《青卞隐居图》研究[J]. 美术观察, 2013(1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