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伊斯顿的一般政治系统理论是基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而建立的,它所分析的政治生活全流程,实际几乎等同于政治和公共决策全流程,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实际也是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根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从政治系统流程和过程看,包括期望、公众意向、动机、意识形态、利益及偏好等等在内的欲望,转换成为需求的流程;需求转换为议题的流程;支持成为系统输入的流程;输入转换为约束性决策的流程;输出对于社会成员的反馈流程;对于反馈的反应流程和再输入流程,如此等等,构成了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内外部行为互动过程和信息流动的全流程图景[1]。输入、输出和反馈便构成了这种方法的三个核心概念,也就是政治系统得以自我维持平衡和生存的最基本模式。本文就政治系统的核心概念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基本模式,即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反馈三大内容,对中国政府制定智能电网的宏观政策的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一、政治系统输入——中国智能电网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
戴维伊斯顿的一般政治系统理论是建立在有边界的政治系统之上进行的分析,本文的政治系统边界限定在中国政府,即中央政府。由于政治系统都受环境的包围,其政策过程必然受环境的影响。按照伊斯顿的说法,政治系统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中国智能电网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政治系统的输入就是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在这里可分为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
(一)中国智能电网政策制定的国内环境
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的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了向这个目标进发,必须转变我国现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的转型,其前奏就是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为此,我国目前正致力于大力发展新能源,用清洁能源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存在不稳定性,不易储藏等特点,这就需要智能电网进行弥补,利用智能化技术,为新能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中国电网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电网系统已经明显落后于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国能源分配结构的天然缺陷,电力传输远距离的情况一直存在。电力传输远距离造成了电力供应的保障困难,而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的频发,导致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能实时监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成为社会各界的企盼。灾害的发生和应对,充分体现了加快电网发展、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性。为此,国家电网加大电网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以特高压骨干网架为核心、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2]。充分发挥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跨省跨区支援和调剂作用。特别是2008年以来,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网抵御外力破坏和严重自然灾害的监测水平、调控能力和抵御能力。
3、公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以及持续供电的需求
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发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更为关心生活的品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公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随着新能源的不断研发,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使用新能源,建设一个生态友好型社会成为可能。另外,电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动力,人们对电力的持续需求要求电力供应的稳定作为保障,而通过智能电网的智能化监控才能达到实时监控的要求,保障电力供应的可持续。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力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公民生活的需要,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二)中国智能电网政策制定的国际环境
1、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的重视及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尤其以美国、英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衰退,但对于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各国都推出了适应本国发展的政策,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本国经济的转型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奥巴马“能源新政”中已经将智能电网技术作为新能源战略提出[3]。日本政府的政府发展战略原案中也涉及了智能电网实验的相关内容。我们已经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我国都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为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占领经济发展的至高点,我国也必须努力发展新能源,发展智能电网。
2、石油输出国局势的动荡促使输入国寻求更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源
中东地区一直都是石油供应的重要地区,而这个地区的国家近年来局势动荡,使得石油价格波动较大,时刻影响着石油输入国,如果对外能源依存度过高,就可能会被其牵制,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为此,我们需要寻求更为稳定的能源供应。新能源的发展确实是解决能源多元化的道路之一,然而其供应不稳定性也一直是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发展智能电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能源的存储需要智能电网,而新能源的上网使用需要智能电网的智能化监测。因此,新能源的发展必然带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低碳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各国都为减少碳排放设定了目标,我国政府提出了“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碳减排目标[4]。为此,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新能源,而发展智能电网则是为新能源走进千家万户打下坚实基础。这个目标也是中国为全球气候所做的贡献,也是中国在世界树立威信的责任所在。
综上所述,不论从外在因素还是内在需求来看,智能电网的发展都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是保障中国能源稳定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对智能电网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职能,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中国智能电网的各界支持
中国智能电网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国政府目前致力发展新能源,也看到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智能电网的重要作用,因此也逐渐提高了对智能电网的重视程度。电网相关的专家学者也不断探索电网发展的新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得到了一些公民的认可,一些建筑都成为发电厂,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很多新建的建筑上,这给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增添了信心。
政治系统输出——中国智能电网发展政策
由于政治系统内外环境对政治系统的需求以及一些现实的支持,才会促使政治系统的输出,而并不是所有政治系统的输入都会转化为输出,输入的需求经过政治系统的约减,才会产生政治系统的输出。中国的智能电网正是应需求而产生的,但也是经过政治系统的考量后才不断发展起来的。
1、中国政府发展智能电网的相关政策导向
从政府的重要报告和政策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智能电网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2010 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加强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并且纳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5]。在2012年10月出台的《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明确提到,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其中,关于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的内容中加入了智能电网领域,在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提到了智能电网技术。这对未来智能电网的示范工程的开展以及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起到了很大的政策引导作用。在胡总书记关于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讲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智能电网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后盾,才可能实现新能源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政府逐渐提高了对智能电网的重视程度。
中国智能电网部分相关标准的出台
要推广智能电网大规模运行,需要政府就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保障新能源的上网对接,保障新能源到用户端的对接。能源局为此正努力组织电网公司、石油生产企业等进行讨论,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现已出台了《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还有更多的技术标准也正在商讨中。
中国智能电网推进的相关措施
具体来看,中国智能电网的具体推进是有国家电网等大型电网推进的。国网公司提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六个环节”的智能电网发展思路,确立了智能电网三步走原则。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0-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3]。这是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总体步骤。
在财政支持方面,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是当前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并指出了十项重点领域,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另外,由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也可以看到,未来对智能电网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也有呈加大的趋势。
由于政治系统的层次性,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也影响着各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央政府关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提出,也极大影响着地方政府对智能电网的重视。广西制定了《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计划从2010年起,用十年的时间推进分三步建设智能电网[7]。陕西省由省电力公司主导,在十二五期间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发展的主线[8]。江苏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9],其中强调了培育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在内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治系统反馈——中国智能电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系统分析家着重分析政治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政治系统的平衡取决于输入和输出的调适,而输入和输出的调适又依赖于信息反馈。只有政治系统不断得到反馈,才能够让政治系统不断改进,持续的与内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交动,动态的发展下去,在动态的发展中保持政治系统一种相对的稳定。有些反馈可能是政治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我不断认识到改进的必要,而有些则是外界因素的诱发。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改进既有内在诱因也有外在诱因。反馈包括再输入和再输出,从而使整个政治系统不断循环下去。再输入也同样包括需求和支持。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会不断涌现新需要,这些新需要以出现的问题为表征,从而引导我们不断去解决问题。中国政府意识到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因此,对其支持也会只增不减。社会各界也看到了智能电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因此,中国智能电网的支持力量会逐渐壮大。再输出则是政府针对新出现的需求所要制定的新政策或者改进政策。
再输入——中国智能电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政府出台的各项关于智能电网政策,我们能够发现目前中国智能电网政策中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智能电网政策体系不完整
目前,中国智能电网政策还没有一套完备的体系,政府没有一套宏观规划,顶层设计没有做好。尽管国网公司提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六个环节”的智能电网发展思路,然而作为智能电网主导的政府并未提出一套长远的规划方案,各地也仅是根据自身能力,不断探索发展智能电网的路径。没有国家的主导,那么各地由于各种发展条件的不同,智能电网发展的速度就会层次不齐,发展不均衡,拉大各地发展的差距。从美国的智能电网政策可见,他们早以制定了智能电网发展远景图[3],这对我国是值得借鉴的。中国政府电网政策虽然有国家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然而国家电网作为垄断企业,毕竟有其利益诉求,仅靠国家电网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可能目前根据各地政府的政策措施也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对智能电网的建设予以重视,已经进入了规划,而一些地区还未开始这方面的进程。智能电网的作用之一就是进行资源能源的调配,各地进展不一,就会大大限制这方面作用的发挥。另外,中国智能电网的政策体系除了要完整,还要更加清晰、具体,不能只说些空话,在很多具体的方面也应该做出规定。
中国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
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按照国家电网的三个阶段计划,今天智能电网的标准应该是较为完备,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仅是对其不适用的地方进行调整,可是,从目前来看,关于智能电网的标准还未完全设计出来,很多标准都还在研究中。智能电网的建成需要上百部标准,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的支撑,否则如何建设就成了一个问题。中国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就可能会让产生盲目建设,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产生重复施工,资源浪费,因此加快智能电网的标准建设是十分迫切的需要。
中国政府对智能电网的鼓励措施还应不断拓展
除了支持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建设智能电网的力度外,还应该鼓励其它企业积极进行智能电网技术的创新。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里面就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做出了规定,而智能电网的发展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容,还应不断拓展智能电网鼓励措施的相关领域。在财政支持上,目前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在智能电网如何进入社区,如何建设智能小区等支持力度还不够,如在小区里安装智能电表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响应。
再输出——中国智能电网继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不断完善中国智能电网政策体系
一方面,要对全国智能电网发展有一个总体规划或远景发展战略,保障各地方政府的同步有序发展。这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需要制定一套关于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政策,试点成熟后,能够针对全国智能电网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既要通过国家电网等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推进智能电网,也要规范他们的行为,避免由于监管不利造成的国有财产损失。同时,这也是鼓励其他企业积极投身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中来,鼓励各地区同时发展智能电网,从而避免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不断推进中国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建设
工业化大生产的一大标志就是标准化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没有标准的智能电网建设,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新能源的上网,能源调配都是问题。因此,标准的设计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智能电网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另一方面,还要在智能电网的设计时,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套实用全国的标准,还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参照国外已经设计出来的标准,不断步入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的快车道。
完善政府关于智能电网的鼓励措施
一方面,中国政策方面的很大问题,在于不够具体。完善政府关于智能电网的鼓励措施,首先就是要有具体的鼓励办法,而不是点到为止,这样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有可能就是停留在号召,而落实不到行动上。在智能电网的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方面,还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财政的支持,出台相关具体的鼓励办法,真正发挥政策指导的作用。在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鼓励措施也要相应制定,如智能电表的试点和推广。
通过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政治系统不断与内外环境进行交动,不断改进,从而形成了反馈环,在这个反馈环的作用下,政治系统不但能够自我维持,而且还能够自我发展。中国智能电网政策的发展依据这样的理论路径进行不断设计和发展必然能够不断完善,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必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新能源的发展,为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浦劬,一般政治系统理论基本特点刍议[J],科学决策,2010(08):1-8
[2]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提高电网抗冰灾能力,2011-01-20,http://www.ndrc.gov.cn/jjyx/gjyx/dl/t20110120_391778.htm-
[3]王伟,郭炜煜,低碳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J],能源技术经济,2010(06)
[5]张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J],国家电网,2011(05)
[6]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
[7]新能源电力将大量汇入山西智能电网10年内建成, 2010-06-02,http://www.ndrc.gov.cn/xxfw/qyyb/t20100601_350614.htm-
[8]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贺久长副主任听取省电力公司“十二五” 电网发展规划专题汇报,2010-08-23,http://www.ndrc.gov.cn/dffgwdt/t20100823_367025.htm-
[9]江苏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2012-01-20,http://www.ndrc.gov.cn/dqjj/qygh/t20120120_458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