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周 期: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内刊号:CN11-5820/N
国际刊号:ISSN 1674-6708
创 刊 年:2009
科技传播www.kjcbzz.com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读
仕和隐、进和退,构成中国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理特征,在此,孔子是理论先驱,陶渊明是实践者。既不拒绝现实文明,又不与世俗为伍,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陶渊明找到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在平民中活出知识分子的价值,而他这种生存之道也得到了后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就像朱自清先生也在序《陶渊明批评》一书时,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尽管一再宣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因此,陶渊明不是天生的淡泊名利、向往田园、厌恶官场,而是胸怀“大济苍生”的儒家理想碰上了军阀混战的乱世,在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但到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令他感到自豪又自卑。一方面祖先的文略武功为自己的家族史镀上了光辉的色彩,这是值得自豪的,另一方面他又是自卑的,这种自卑感来自身份的焦虑。在陶渊明所在的那个时代,等级森严,决定一个人的地位的,并不是他的能力和智慧,而是出身。有着贵族出身的陶渊明,却落到一个平民百姓的地位上,来自对自身身份的焦虑使陶渊明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因此,他也想通过建功立业来光宗耀祖。按照当时贵族子女十四、五岁出来做官,而寒门庶族的子女要到三十岁才做官的等级观念,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并非出身显赫的世家大族,所以他只能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为官。尽管晋代森严的门阀制度注定出身寒门的陶渊明无法爬上贵族阶层,但年轻的陶渊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成就曾祖父陶侃一样的丰功伟绩,这时的陶渊明绝不是安分守己的,他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初入仕,为江州祭酒,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后来州府又叫他担任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写官言文章,这时他就清楚,就算耗一辈子也达不到陶侃那样的功业,于是陶渊明在祭酒的位置上“自解归”, 后来朝廷再召他做主簿他也拒绝了。然而这不是心甘情愿的隐逸,他那颗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心还未泯灭。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重返仕途,以期实现他“大济苍生”的生命价值。从军,于陶渊明而言是痛苦的转身,当时的贵族子弟都不屑于从军,甚至鄙视军旅生活,寒门子弟才会去做,因为这是寒族跻身贵族阶层的捷径。由陶渊明投靠的军阀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取向,无论是谋朝篡位的桓玄,还是弑帝自立的刘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导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在陶渊明看来,既然都从军了,狠点跟一个能干一番大事的,这时他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归隐躬耕。可惜桓玄和刘裕都让他失望了,这两个人根本不值得仰望,所以他又两度辞官了。但陶渊明的从政治心一直未死,之后任刘敬宣参军,八月,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至此,陶渊明对政治生涯彻底失望,而后朝廷两次征他为著作郎,他再也没有动摇过。
门阀世族制度森严、官场倾轧无情无耻,在残酷而邪恶的现实面前,作为个体的人根本无力对抗强大的现实力量,当对社会的价值关怀被转化为毫无价值时,陶渊明开始怀疑,这种价值关怀本身是否就是盲目和虚无的。在“大济苍生”的意向被否弃之后,个体的本然生命意义得到凸显,摆脱社会形态的拘囿,重拾人的自然本真状态成了陶渊明新的追求,所以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然而,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总有一套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让多数人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阿谀奉承,毫无尊严可言。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心惮远役”,去职还乡后陶渊明将归向何处?他用行动告诸世人——归向人的本性,归向天地之间。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内心的自在、自得、自乐。
这里讲到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是陶渊明在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的。诗人因厌弃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官场生活,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因此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就弃官归园田居了。从此诗看,园田居属中等人家的庭院,一家七口人,加僮仆一二,日常开销是个问题,由于主妇的勤劳,善持家,连家禽都活得有滋味,飞到桑树颠上去了。归园田后的生活适情适性,陶渊明心情高兴便写起诗来赞美这种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原因是热爱自然的本性,因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韵致兴趣,去做官完全是错误地落入尘世的罗网。“尘网”和“本性”都是佛教概念,而这里是借指黑暗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上流社会和自己不肯受其约束的思想性格,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个性自由理想的向往,不是消极厌世的宗教观。“一去三十年”,实则是“十三年”,由二十九岁出仕至四十一岁弃彭泽令正好是十三年,厌弃尘世的懊悔心情反衬着超脱尘世、回归园田的欢快心理。世俗高度扭曲,丘山倍显自然,陶渊明写自然就是写人世,没有纯粹的田园诗人,田园之为田园,乃是尘世的“他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是说归园田居的行动和心情。“羁鸟”、“池鱼”都是误落尘网之人的象征,“恋旧林”、“思故渊”则是鱼、鸟的本性,鸟归山林,鱼得潭水,故旧相逢,怡然自得,分外亲切,诗人回归田园的欢愉不言而喻。“开荒南野”、“守拙归田”则是回归园田之后生活的实写,归园田后,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与居官场吃俸禄、巧取豪夺官场作风形成鲜明比照,突出了诗人躬耕自食、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充分显示着乡村宽敞、朴实、繁茂的自然氛围,与前面抛弃了的“尘网”相对比,一种自由安详、情性兼适的心情荡漾其间,沁人心脾、豁人耳目。远村暧暧,墟烟依依,狗吠深巷,鸡鸣树颠,温馨静穆的意境,虚实并举,动静相生,益发洋溢着一种田园诗画的韵律之美。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却出自于诗人自我欣赏的目光,可见无处不浸含着诗人本性的恢复,理想得以满足的欣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既无车马的喧闹,又没人来打扰,与其说户庭安静,不如说是心情的安静,“有余闲”,即心情舒畅,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任由自己支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唯有用极自然的语言描绘极质朴的景物,使诗人抛离尘杂的高贵本性和返归自然的愉快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浪漫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几千年的梦。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经济天下,青史留名,然后退隐山林、笑傲江湖。但于陶渊明而言,一生中数次的出仕和归隐,这不是简单的隐士思想,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的平生之志有两个,一是实现曾祖父陶侃一样的功业,二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尊严。陶渊明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只要触及第二条,什么诱惑都可以拒绝,任真自得、率真自然。辞官不代表陶渊明在官场混不下去,但要他放弃人格尊严、任真自得的生活理想换取仕途平步青云是不可能的。寻寻觅觅、兜兜转转,陶渊明猛然发现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生活理想其实就是曾经拥有而又不被珍惜的田园生活,所以,时仕时隐的13年也是他重新认识田园生活的13年,就像他自己说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有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揣摩语句把握诗人情感,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情味、领悟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明确:陶渊明)
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明确:《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学生齐读以上作品。
二、知人论世
从人物形象出发,陶渊明是谁?他给你的印象如何?谁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明确: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又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陶渊明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其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歌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范读录音。
学生自读,思考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更能读出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情味?(明确:由悲到喜,由误入尘网的痛苦悔恨到归隐田园的喜悦闲逸。教师提出读音、情感、节奏、声调、韵味方面的朗读要求,指导学生读出质朴真挚、恬静自然、醇厚隽永的情韵)
四、自由品析
请找出诗歌题眼。(明确:“归”字)
围绕“归”字分小组讨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问题“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问题: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问题:哪一个字突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鄙弃和厌恶?(明确:“误”字,既写出了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小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对自己前半生浮沉官场的深沉悔恨,“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正好13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⑴性本爱丘山(本性)
问题: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这一失误既源于养家糊口的责任,又有大济苍生的理想)
问题: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仅用一“误”字能解释吗?(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⑵守拙归园田
问题: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明确:“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官场生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正直清高的陶渊明感到精神压抑,没有自由,怕自己受官场不良环境影响而失其本心)
小结:在封建社会要建功立业只能当官出仕,但当时东晋政治腐败,而森严的门阀制度更注定了出身寒门的陶渊明无法跻身贵族阶层,他要实现祖上的丰功伟绩或是进步的政治理想都是不可能的。结合陶渊明的两个平生之志,一是实现曾祖父陶侃一样的功业,二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尊严,既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愿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只能选择“修身齐家”,弃官归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
问题:请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问题: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恬静幽雅、简朴空阔、一片宁静闲逸)
近处:方宅、草屋——写近景,家居周围的环境,亲切可即
远处:村庄、炊烟——写远景,农村田园风光,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榆柳、桃李——写视觉感受,田园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写听觉感受,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小结:远村暧暧,墟烟依依,狗吠深巷,鸡鸣树颠,选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农村田园风光和家居生活环境,构成了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艺术境界。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闲适自由,与诗人在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歌颂,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混乱与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问题: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脱离官场后的自由、安逸、喜悦)
问题: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当陶渊明真正抛弃名利、复归自然之后,他终于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官场的倾轧与争斗违背了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尊严的底线,只有清新自然、祥和安谧、宁静幽美的田园生活才能让他重拾自然本真的状态,收获精神上的恬适与满足,任真自得、率真自然。
五、品味人生
品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应以怎样的心情来读陶渊明?(明确:《归园田居》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全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趣,感悟陶渊明任真自得、率真自然的人生境界)
1.《归园田居》(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归园田居》(其三)依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5.《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归园田居》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六、总结
《归园田居》中,田园山水既是独立于人世之外的淳朴优美的自然天地,更是一个人格自由独立的精神家园。寻寻觅觅、兜兜转转,陶渊明猛然发现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生活理想其实就是曾经拥有而又不被珍惜的田园生活,所以,时仕时隐的13年也是他重新认识田园生活的13年,就像他自己说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Copyright@2010 版权所有 科技传播杂志 组稿咨询
鲁ICP备16050337号-1
邮箱:kjcbzz@163.com
邮箱:1650252297@qq.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