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周 期: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内刊号:CN11-5820/N
国际刊号:ISSN 1674-6708
创 刊 年:2009
科技传播www.kjcbzz.com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此同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首先从粮食生产、居民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然后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三个方面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贡献;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
An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on the Contribution of National Food Safety and It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Hen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jor grain-production provinces in China and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food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Henan Province’s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from grain production and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from per capita GDP, per capita revenue and farmers’ per capita net income.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Contribu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enan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粮食价格的屡屡大幅波动,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和今后世界粮食危机的高度关注(钟甫宁,2009,2011)。由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3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开始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出现大幅度减产。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21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被倍加关注和突显出来。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和商品粮的主要来源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越来越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粮食作为基础性的公共物品,为整个社会提供的,其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常常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万宝瑞,2010)。事实上,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被长期限定在从事粮食生产的战略安排上,造成土地、劳动力等大量自然资源无法像沿海地区那样更多地参与收入效益较高的种植经济化、产业工业化、土地资本化等市场竞争,使得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力水平较低,贫困人口集中,城镇化水平进展缓慢,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滞后。
当前,学术界对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认识模糊,尤其是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粮食主销区更是认为粮食主产区种粮食是资源禀赋和区域分工的结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那么,粮食主产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有多大呢?粮食生产和主产区经济发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显然,对以上问题客观、科学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粮食主产区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国家惠农政策向粮食主产区的倾斜和支持,对于有效建立产销区粮食安全协调机制,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产粮大省贡献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曾福生和匡远配(2008)借鉴库兹涅兹(1961)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张冬平和魏仲生(2006)在阐述主产区自然与历史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作用;曾福生和匡远配(2009)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粮食主产区的贡献进行了等级划分。以上研究将粮食主产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忽视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事实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资源分布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如土地、温度、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粮食品种的农作物在我国的生长分布情况不尽相同,粮食主产区的各个省份具有不同的优势表现,其粮食安全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大相径庭。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贡献及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1 河南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河南省粮食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突出作用
1.1 粮食生产贡献
粮食生产涉及到许多的生产要素,其中土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投入要素。从表1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来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见表1第2列),到2011年达到9859.9千公顷,比2003年增加了936.6千公顷,占全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92%,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连年增加(表1第5列),2011年河南省粮食产量5542.5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55.3%,居全国第二位,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产量来自于河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粮食第一大省。
表1 2003-2011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年份 播种面积
(千公顷) 占比
(%) 位次 粮食产量
(万吨) 占比
(%) 位次
2003 8923.3 8.98 1 3569.5 8.29 1
2004 8970.1 8.83 1 4260.0 9.07 1
2005 9153.4 8.78 1 4582.0 9.47 1
2006 9303.1 8.82 1 5010.0 10.07 1
2007 9468.0 8.96 2 5245.2 10.46 1
2008 9600.0 8.99 2 5365.5 10.15 1
2009 9683.6 8.89 2 5389.0 10.15 1
2010 9740.2 8.86 2 5437.1 9.95 1
2011 9859.9 8.92 2 5542.5 9.70 2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表2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国所占比重(%)
年份 面积 产量
水稻 小麦 玉米 水稻 小麦 玉米
2003 1.90 21.84 9.92 1.50 26.51 6.62
2004 1.79 22.45 9.51 2.00 26.98 8.06
2005 1.77 21.77 9.52 1.99 26.45 9.31
2006 2.06 21.80 9.56 2.34 27.02 9.93
2007 2.07 21.98 9.43 2.35 27.27 10.39
2008 2.07 22.27 9.44 2.31 27.13 9.73
2009 2.06 21.67 9.29 2.31 26.55 9.96
2010 2.10 21.77 9.06 2.41 26.76 9.22
2011 2.12 21.93 9.02 2.36 26.60 8.80
受资源、生产条件以及种植习惯和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南省最具有优势的粮食作物是小麦。作为第一大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占到全国的22%左右和27%左右,2011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162.3千公顷和1474.3万吨,占21.9%和26.6%。河南省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2011年玉米播种面积占9%,产量占8.8%。河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少,只占全国的2%左右。
从种植结构上看(见表3),河南省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中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55%左右,2011年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5323.4千公顷和3123.2万吨,分别占54%和56.4%。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河南省对玉米的需求上升较快,表现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步上升玉米产量的快速增长。至2011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3025千公顷和产量分别为1696.6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638千公顷和930.2万吨,增长了26.7%和121.4%,是河南省第二大优势作物。
表3 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面积 产量
年份 水稻
(%) 小麦
(%) 玉米
(%) 其他
(%) 水稻
(%) 小麦
(%) 玉米
(%) 其他
(%)
2003 5.64 53.84 26.75 13.77 6.73 64.22 21.47 7.58
2004 5.67 54.14 26.98 13.22 8.41 58.24 24.65 8.71
2005 5.58 54.22 27.40 12.80 7.85 56.26 28.33 7.56
2006 6.48 53.82 27.72 11.98 8.52 56.34 28.84 6.30
2007 6.34 55.06 29.35 9.25 8.32 56.82 30.17 4.69
2008 6.30 54.79 29.38 9.53 8.26 56.86 30.10 4.78
2009 6.31 54.35 29.90 9.43 8.37 56.71 30.32 4.60
2010 6.44 54.21 30.25 9.10 8.67 56.69 30.07 4.57
2011 6.47 53.99 30.68 8.86 8.56 56.35 30.61 4.48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对我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贡献较为明显。由表4可以看到,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变动方向和全国一致,即河南增,全国增,河南减,全国减。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697千公顷,其中近1/5(17.2%)是来自于河南省,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2473.2万吨,河南省的增产贡献为4.3%。
表4 2003-2011年河南省粮食增产贡献率
年份 面积
(千公顷) 贡献率
(%) 产量
(万吨) 贡献率
(%)
2003 -4481.0 1.16 -2636.5 24.29
2004 2196.2 2.13 3877.8 17.81
2005 2672.3 6.86 1455.2 22.13
2006 1210.5 12.37 1345.4 31.81
2007 149.3 110.45 412.6 57.00
2008 1154.3 11.44 2710.5 4.44
2009 2193.0 3.81 211.4 11.12
2010 890.6 6.36 1565.5 3.07
2011 697.0 17.17 2473.2 4.26
河南省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表5可以看到,2003年以来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在某些年份有所减少,而河南省则始终保持一个增长趋势。从播种面积上看,2005-07年间,河南省对全国小麦面积的增加贡献很大,分别为18%、,35%和33%;从产量上看,2004-08年河南省小麦产量贡献也很高,2006年最高为35%。
表5 历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波动及河南省的贡献率(%)
年份 面积 贡献率 产量 贡献率
2003 -1911.3 2.67 -389.2
2004 -370.9 -13.86 546.4 34.48
2005 1166.2 9.15 549.3 17.62
2006 169.2 26.00 701.9 34.91
2007 759.2 27.21 483.7 32.56
2008 -103.7 -45.03 316.3 22.38
2009 673.8 0.49 265.0 1.89
2010 -34.0 -49.12 6.6 396.99
2011 13.5 320.74 222.1 18.37
1.2 居民消费贡献
作为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接近一亿的人口大省,在历史上曾是粮食净调入省,自身温饱问题长期未得以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以后,河南通过发展农业不但较好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而且粮食商品化水平较高,大量粮食调出省外。
通常认为,一个国家人均年粮食消费量在250-400kg时处于温饱阶段,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0-600kg时才进入粮食消费的小康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95;鲁奇,1996),而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看,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400kg,粮食安全有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50-400kg,处于温饱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350kg时,会发生粮食危机(张利国,2011)。
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水平较高。表8显示,2003年-209年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上升,由2003年的人均占有370公斤粮食上升到2009年的570公斤,上升了54%。而农民家庭人均消费的粮食量则表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由2003年的人均消费237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公斤,下降了近20%,与此同时,农民家庭人均出售的粮食量迅速增加,由2003年的280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547公斤,增长了近1倍,农民家庭人均出售和消费粮食之比也大幅上升,由2003年的118%增加到2009年的283%,粮食商品化程度较高。有数据表明,河南省年均商品粮总量2500万吨左右,商品率约50%,其中小麦商品量为1800万吨,占总商品量的72%,全省常年粮食调出量(含成品粮)接近1500万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
表8 历年河南省粮食消费和流通状况(公斤/人;%)
年份 (1)
粮食人均占有量 (2)
农民家庭人均消费量 (3)
农民家庭人均出售量 (3)/(2)
2003 370.0 237.0 280.4 118.3
2004 440.0 237.4 289.3 121.9
2005 490.0 210.9 366.6 173.8
2006 534.0 210.7 480.9 228.2
2007 559.0 205.3 453.7 221.0
2008 571.0 245.0 528.7 215.8
2009 570.0 193.5 547.0 282.7
2010 576.0 540.1 187.5 34.7
2011 590.0 633.7 143.3 22.6
与粮食大省河南不同,主销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平均只有140公斤左右(见表9,第1列),2009年为137公斤,只为河南省的24%。主销区农民家庭人均出售粮食数量也只有100公斤上下,2009年仅为河南省的22.7%且低于农民家庭人均消费的粮食量,农民出售粮食和消费粮食之比小于1。
表9 主销区粮食消费和流通状况(公斤/人;%)
年份 (1)
粮食人均占有量 (2)
农民家庭人均消费量 (3)
农民家庭人均出售量 (2)/(3)
2003 146.7 192.9 118.8 61.6
2004 146.1 186.6 102.3 54.8
2005 137.1 174.1 108.6 62.4
2006 145.4 173.1 110.6 63.9
2007 132.6 169.2 112.5 66.5
2008 135.4 160.6 100.7 62.7
2009 136.9 158.8 124.6 78.5
2010 130.0 120.4 158.1 131.3
2011 129.4 112.6 146.1 129.8
2 河南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河南省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产粮越多、贡献越大亏损越多,粮食大省亦是财政穷省,农民收入落后,粮食生产与区域发展的目标不能有效耦合。
2.1 人均GDP
河南省人均GDP不仅长期远远低于主销区的人均GDP而且也低于13个主产区的平均的人均GDP水平甚至还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7570元,而主销区为23709元,相差16139元,同期河南省人均GDP比主产区的平均水平低23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60元;而到2009年河南省与主销区、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增加大29534元、5908元和8140元,差距几乎增长了1倍。
从图1也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均GDP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呈现出发散趋势,特别是河南省与粮食主销区的人均GDP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无论是粮食播种面积还是粮食产量都与人均GDP呈一种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它们的person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28和-0.21,显著性水平在99%以上。
图1 2003-11年各河南省与各地区人均GDP比较
2.2 人均财政收入
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河南省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也远远落后全国其他地区。2003年河南省人均财政收入仅有363元,而同期13个主产区平均人均财政收入为585元,全国平均人均财政收入为1015元,主销区人均财政收入为2673元,分别比河南省高222元、652元和2310元;到2009年河南省人均财政收入增加到1190元,而主产区则增加到了2062元,全国平均也增加到了2877元,主销区则增加到6363元,它们与河南省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872元、1687元和5173元。从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与各地区越来越大的人均财务收入差距。相关性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与人均财政收入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6和-0.32。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粮食大省、财政穷省”的说法。
除了人均财政收入较低外,由于配套资金的财政补助政策,粮食大省的财政负担也较重。比如,粮食风险基金目前对地方政府还要求40%的配套比例。在河南省产粮大区驻马店市,各种涉农配套资金逐年增加,配套资金从2004年的6692.2 万元增加到2007 年的59178.1 万元,增加了7.8 倍,涉农配套资金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也从2004 年的5.2%增加到2007 年的27.8%。
图2 2003-11年河南省与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比较
2.3 农民人均纯收入
粮食生产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较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图3显示,虽然从2003-09年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是与主销区相比,收入水平仍然远远落后,河南省与主销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偏低,甚至比13个主产区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从增长速度上看,2003年以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河南省和主销区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2.1,其后几年这个比例逐年下降,至2009年降低至1:1.8;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基本和主产品各个省份平均水平相持平,2003年河南省和主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为1:1.2,2009年降低至1:1.1;而同期河南省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1.3降到1:1.1 。
根据统计,有25个平原农区粮食主产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省后30名,河南省贫困人口出现了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的趋势。根据河南省扶贫办的资料,到2008年年底,河南省近80%(78.9%)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产粮大县,比2000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此外,一半以上的粮食主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田建民,2010)。
图3 2003-09河南省与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3 小结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而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第一大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粮食生产未能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有效耦合,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少,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之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粮食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和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FAO (2009). 2008粮食及农业状况.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曾福生,匡远配.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 (6):662-666.
曾福生,匡远配.粮食大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2009(6):14-20.
鲁奇.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J]. 资源科学.1996 (6):5-8.
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区域发展视角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2):187-190.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J]. 财经研究.2010 (10):4-15.
张冬平,魏仲生 (2006). 粮食安全与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利国.我国区域粮食安全演变:1949-2008 [J]. 经济地理.2011 (5):833-83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我国粮食问题的宏观剖析 [J]. 农业经济问题.1995(2):2-7.
Copyright@2010 版权所有 科技传播杂志 组稿咨询
鲁ICP备16050337号-1
邮箱:kjcbzz@163.com
邮箱:1650252297@qq.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