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周 期: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内刊号:CN11-5820/N
国际刊号:ISSN 1674-6708
创 刊 年:2009
科技传播www.kjcbzz.com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通过对调查、统计和汇总,可见计算机网络工程具有较多的标准要求。本文将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基于网络生命周期深入探讨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方法,旨在全面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功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建设,生命周期
一、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标准要求
从网络生命周期的视角,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兼顾建设的科学性、材料与仪器的性价比、网络运行稳定性、网络使用便利性等标准要求,具体内容为:
(1)工程建设科学性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当中,要注意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不仅仅是保证网络工程场所和场地的距离问题,同时还有关于长距离的信号发送和外界信号干扰源的消除,有必要采用多功能监控手段和运用多种手段,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估。
(2)材料与仪器性价比要求。原则上材料与仪器性能水平越高,不仅能够节省更多费用,还可以提高材料与仪器使用的周期,有利于后期维护费用的控制,而且大大加强了系统维护的稳定性,譬如抗外界干扰的能力。[1]
(3)运用稳定性要求。计算机网络工程建成后,需要强化运用方面的稳定性尤其是监督问题,笔者通过随机调查,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对网络安全起到良好的决定作用,同时能够确保系统畅通。
(4)网络使用便利性要求。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便利性,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考察的标准之一,要求我们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应用和保护网络工程,这就是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提高网络的使用程度,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使用功能,方便用户对系统工作稳定性的控制。
二、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对网络生命周期的保证为建设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基本要素的了解,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要素
计算机网络建设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元素,分别为人文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1)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另外还需要在不同法律条件约束下进行技术改革。笔者认为,没有一定理念和制度支撑,体现不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规范与秩序,另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相关法律的认识,提高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规范化水平。[2]
(2)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时所提供的相关互联网服务。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皆为重要的网络硬件环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巩固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
(3)软件环境。以不同媒介存储和记录信息,通过提供不同功能的计算机网络软件,为计算机网络建设奠定基础。换个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程度,关系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性与否。
(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技术支持
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包括正交幅度调制、虚拟局域网、解调器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正交幅度调制技术支持。该技术是幅移键控法和路由器秘钥结合的综合性调制技术,针对不同振幅强度的载波,能够在同一时间点调节相位偏移量,使得处于波动状态的载波信号,表现得更具逻辑性。
(2)虚拟局域网,亦称之为VLAN。这是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相比于最多只能提供2个进行数据互相传送接口的交换平台,虚拟局域网大大扩展了网络交换的辐射范围,这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整体效益和管理便利性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进步表现。[3]
(3)解调器。即根据载波的物理特性,将载波转变成为原始数据,并从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完成载波物理特性的调制。
(三)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点
网络生命周期要求计算机网络建设时,选定好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同时兼顾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
(1)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选定。创建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时,一般采用几个不同的结构管理模式,以体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层、交换层、汇聚层、接入层等功能结构。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与网络设备、技术等具有直接关系,譬如为了网络布线的方便而应用总线模式的网络拓扑结构,而为了增加局域网节点,而采用星型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集线器的成本。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水平的提高,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复杂性也将越来越大,由此我们需要着手研发混合型的拓扑结构。[4]
(2)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四个方面的管理风险。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营造计算机网络使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此控制主客观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例如雷电高发区的防雷击措施、关键服务器的冗余备份、网管人员的教育等,另外防止病毒、黑客、地址混乱、泄密等方面,可采用防火墙与病毒防御系统结合的方案,尽量保证计算机内网和外网运行的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生命周期为理论指导,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采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指导,工程的施工和最终测试工作的调试,都需要在明确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网络生命周期的保证为建设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基本要素的了解,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采用正交幅度调制、虚拟局域网、解调器等技术和创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以体现核心层、交换层、汇聚层、接入层这些结构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高莎莎.浅谈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3,(1):21.
[2]陈阳,雍岐东,陆思锡等.基于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延长策略[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4):86-90.
[3]何斌,李刚.基于网络生命周期的节能非均匀分簇路由算法[J].机电一体化,2013,(1):34-36.
[4]程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及选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60.
[5]黄蓓蕾,周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风险与防护措施[J].信息通信,2013,(5):119.
Copyright@2010 版权所有 科技传播杂志 组稿咨询
鲁ICP备16050337号-1
邮箱:kjcbzz@163.com
邮箱:1650252297@qq.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