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周 期: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内刊号:CN11-5820/N
国际刊号:ISSN 1674-6708
创 刊 年:2009
科技传播www.kjcbzz.com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以格列柯这位画家为重点分析绘画的传承、他对后世的影响,找出现代绘画中“大师”的影子,“古典”的气质,最终强调视觉语言、形式语言的重要性——乃绘画之根本。
关键词:格列柯、传承、视觉、表现、现代艺术
站在一幅幅流传下来的名画中,时常能见到之前大师绘画中的影子,不只局限于相同画派之间的学习,甚至间隔几百年,仍能从前辈大师中汲取着不尽的养分,如此历经时间洗礼传下来的,应该就是绘画中的本质、真谛吧。本文以格列柯这位绘画大师为例,以诸多史实为据,一一列举现代绘画对古典绘画的传承与沿袭,从中试图揭示画面的本质。
格列柯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成为三百多年后德国表现派的先驱以至当今的人介绍他的风格时不得不用三百年后出现的“表现主义”这个词去形容他,因为实在难以找到另一个更确切的词儿了。他的影响远及二十世纪众多艺术家。例如塞尚、马奈 、毕加索 、波洛克及德国表现主义等等。
Efi Foundoulaki说:“二十世纪初的画家和理论家在‘发现’一个新的格列柯的同时也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他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和色彩技巧影响了德拉克洛瓦和马奈。而第一个认识到格列柯绘画中的内在结构形态的是塞尚这位立体主义的先驱。” 我们来看看这两位画家的共通之处,比如失真的人物造型、未完成感的背景和在处理空间的相似。布朗说“塞尚和格列柯是分开了几个世纪的精神兄弟”。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他运用格列柯清冷的色调最大限度的表现孤独的、无助的禁欲的象征性。当毕加索在绘制《亚维侬少女》时,他去他的好友Ignacio Zuloaga在巴黎的工作室时,研究了格列柯的《揭开第五印章》。在二十世纪80年代《亚维侬少女》和《揭开第五印章》的关系被指出,当时就风格的相似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通过两幅画的对比,通过毕加索的解读,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格列柯画中的现代元素:非常强烈的形式感、画面结构的处理、夸张变形的人体等。毕加索在立体派早期还对格列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画面结构,多面貌的形态,交织的形式和空间,特别是在画面效果的处理上。在毕加索看来,格列柯画面的结构是立体的。 Foundoulaki称毕加索“经过马奈、塞尚对格列柯的研究后,彻底地体现出了格列柯的价值意义”。 在此,我们清晰地看到格列柯画中的抽象元素已被毕加索发展到了极致。
格列柯的另一特点是侧重对精神层面的表现。Franz Marc——德国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曾指出,“我们要感谢格列柯留下的作品,因为这个辉煌的画家是与我们的新观念艺术紧密相连的”。 格列柯的绘画中表达出的强烈的精神震撼力正与德国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追问内心,提倡艺术主观赋予物体表现力,注重感情色彩,注重主观表现相一致。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强调笔触的节奏和韵律,以及由此造成的厚重机理。
格列柯是在借助叙事的框架,以科学、严谨、超乎想象的热情在做另一件事——追求画面纯粹的视觉语言、形式语言的构架与表达。他有着股倔强不被一般人理解的性格,并同时又具有博学贯通的知识,精湛的绘画技艺。所以当我们站在他们的作品前,首先冲入眼帘的不是画面中的故事情节,而是整个画面带来的神奇的视觉冲击力——或是仿佛时间停滞了的永恒,或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感动,或是什么都无需描述,让画面直接告诉你吧。
格列柯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做了一件对现代艺术乃至今天意义重大的事情,简单的说:绘画从要讲述故事内容→ 视觉语言、形式语言→为自身(艺术创作者)服务。弗朗西斯科和格列柯依托主题载体来体现出画面视觉语言、形式语言;现当代艺术家依托视觉语言、形式语言表达他们对内心的诉求,对社会的关怀和深思。
抛开形而上的意义来讲,艺术作品首先得是一个成立的视觉体验。无论今后的艺术如何发展,各种媒介的边界如何被削弱,所以,格列柯给了我们一方良药,就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去面对一个视觉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欧阳英,潘耀昌主编《外国美术史》,1997年,75、95、157
2. 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999年,248
3. E.H.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第十五版1989年,181、205-206
4. E.H.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规范与形式——艺术史的风格范畴及它们在文艺复兴理想中的起源》,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124
5. 乔尔乔•瓦萨里《辉煌的复兴——意大利名人传》,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35
6. Jean Clair,Balthus,Thames﹠Hudson,56 178
7. Joachim Gasquet,Cézanne,Paris,1921;Cf.p.Courthion,Impressionism,p.40,Harry N. Abrams 1977, p.64
8. M. Lambraki-Plaka, El Greco—The Greek, 49
9. R. Johnson, Picasso's Demoiselles d'Avignon, 102–113
J. Richardson, Picasso's Apocalyptic Whorehouse, 40–47
10. D. de la Souchère, Picasso à Antibes, 15
11. E. Foundoulaki, Reading El Greco through Manet, 40–47
12. Kandinsky-Marc, Blaue Reiter, 75–76
13. Brown, El Greco of Toledo, 28
14. 周芳莲,《世界名画家 格列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Copyright@2010 版权所有 科技传播杂志 组稿咨询
鲁ICP备16050337号-1
邮箱:kjcbzz@163.com
邮箱:1650252297@qq.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